▸March 30 ◂
談到倫敦的閱讀資源,除了大英圖書館外不免要提街頭巷尾經濟實惠的二手和主題書店。我在倫敦印象最深刻的兩間書店都在Russell Square 地鐵站附近,彼此只相隔兩三個路口。在逛完諸如Waterstones、Foyles跟Hatchards等連鎖書店後,更讓我堅信此行能讓本人荷包消瘦的只有這兩間。
先談談位於Bloomsbury 的Gay’s the Word,這間全英格蘭唯一酷兒書店在今年迎接開業以來的四十週年(全英國第二間酷兒獨立書店是去年誕生於蘇格蘭Glasgow 的 Category is Books)。招牌兩側的粉紅倒三角形是納粹時期幽暗歷史的提醒物,體現了意欲翻轉男同志恥辱標記為榮譽徽章的意圖。
Gay’s the Word 創始人荷爾(Ernest Hole) 是 Gay icebreakers 成員,這個社會主義同志團體脫胎自七〇年代左翼酷兒與公民權利運動,深受美國同運與酷兒書寫啟發。在英國同性戀作品尚不普及的1979年,這間書店的成立可謂立下英國酷兒歷史的一道里程碑。書店命名靈感源自諾威羅(Ivor Novello)的同名音樂劇,除了賣書以外,這裡是許多性別運動組織的聚會場所,也同時舉辦音樂表演。這裡沒有石牆運動,卻是知名同志電影《驕傲大聯盟》(Pride,2014)最具代表性的場景 。
電影講述在柴契爾的鐵腕政策下,一群同志青年為了力挺1984-85年礦工罷工而籌組GLSM(Gays and Lesbians Support the Miners)四處募款發起工運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1985年6月29日倫敦第一屆同志大遊行裡走在最前線的不是男同女同、也不是扮裝皇后,而是人數最多的礦工團體。即便勾勒出階級與性別交織的軸線,本片對歷史的詮釋卻多少帶有浪漫化的傾向,例如GLSM在當年最為人詬病的白人男同志價值中心在劇中被淡化、創始人的共產黨身份也被隱去。劇中GLSM發起人Mark Ashton和Mike Jackson等一群老左派成員聚會的地點就是Gay’s the Word,而電影的商業成功也讓書店生意漸有起色,但或許正因太具代表性,這面櫥窗去年四月才歷經險些被砸毀的危機,讓店方花了整整五百英鎊才重新整修完成。據店長的說法,即便在相對同志友善的倫敦市,四十年來也經歷過數次疑似仇恨犯罪的蓄意破壞事件。
在LGBT+數位刊物Polari Magazine 訪談中,荷爾談起書店的歷史沿革,他在1968-69年旅居紐約時認識美國首間同志書店The Oscar Wilde Memorial Bookshop 創始人Craig Rodwell(此書店歷經二度搬遷,2009年在格林威治村因財務危機正式歇業),自此便促成在英國開設一間同志書店的契機。四十年間Gay’s the Word 見證了其他同志書店的憂患興衰,至今卻仍屹立不搖。1984 年書店面臨英國海關突襲查禁進口書,查緝依據卻是1876年的海關統一法(Customs Consolidation Act),刻意迴避1959年標準較為寬鬆(但以公共利益挾持少數權利同樣不可取)的猥褻出版品法案(Obscene Publications Act),顯見地方當局強加罪名的意圖。事實上,後者也僅允許「客觀判定具文學或藝術價值之刊物在當地出版」(如D. H. Lawrence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ey’s Lover)就被視為爭議作品),進口書想當然成了法律漏洞。
九〇年代美國同運與酷兒理論如火如荼地發展同時,英國卻面臨必須向美國進口書籍的窘境,也是到後期才逐漸孕育出本地專營酷兒書寫的出版社,共同滋養與譜寫出龐大的酷兒主體意識(如Gay Men’s Press、Brilliance Books、Onlywomen Press、和Third House)。一踏進店裡就注意到新書架上Peter Ackroyd 的Queer City: Gay London from the Romans to the Present Day(試問有什麼比這更適合當鎮店書),書系分類從跨性別經驗、酷兒理論、女同志書寫、出櫃敘事乃至(據說非常努力才生出來的)無性戀專題等一應俱全。
不過比例上最多當然還是男同志題材,看看這華麗的書櫃(湯姆芬蘭!)
1984年在Camden Town舉辦的募款音樂會「礦坑和變態」(Pits and Perverts)海報至今仍貼在牆上。
再來聊聊讓我很驚嚇 豔的Skoob(覺得店名神祕的朋友請倒著讀)。廣蒐各學門逾五萬五千本書籍,無論哲學、心理學、文學、藝術、歷史、政治、經濟、科學無所不包,以人文類來看,光是小說跟理論就橫跨四個巨型書櫃,連莎學都有自成一格的獨立書櫃,初次進去真的很擔心會走不出來(驚怖)。最駭人聽聞的是平常買兩本就足以讓研究生捉襟見肘的理論與文學批評類書籍(其中不乏坊間已絕版的珍稀品),在這裡可以挖到許多書況極佳卻只賣二分之一價格的新書。
成立於1970年的Skoob,目前老闆是Chris Edwards,2005年Edwards買下這間書店、並將其整併為自有企業Psychobabel 的一部分(據說取這名字是想表達不少心理學書籍都在鬼扯)。架上找不到的書可以問店員,其實走道後方還有一個倉儲,專門存放擺不下的書籍(我用這個方式找到 Nights at the Circus 跟 Bluebeard’s Egg)。
哲學類與康德(我為什麼要拍這個?大概是因為性別研究區小到讓人惆悵)。
這篇其實是一則鬼故事,因為原先預定一小時找齊書就走人的我,最後硬生生在書海裡鬼打牆三個小時…… 說是這麼說,最後還是很節制(?)只買了五本就形容枯槁地走出來。文末附上兩間書店的臉書連結,自認書蟲的快去挖寶,一起用行動支持用心經營的獨立書店。至於沒時間沒錢到倫敦的朋友也不用傷心,他們的網路書店(庫存來源是他們位於牛津郡的超巨型倉庫)有逾百萬冊二手書,可以到Abebooks 找看看,在實體店面消費出示學生證還有額外優惠噢。
What a piece of history!
讚Liked by 1 person